2017年春节放假通知
贺氏安全 / 2017-01-24

timg.jpg

尊敬的新老客户: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7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并结合我司实际,现将中秋节放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2017年春节放假安排:根据国家法定假日,我司从2017年1月25日(星期三)至2017年2月2日(星期四)放假,共9天。2017年2月3日(星期五)、2月4日开始正常上班。

 1601546048-0.png 


    在此新春之际,公司衷心地祝福客户、合作伙伴、公司全体同事们新春愉快、身体健康、阖家欢乐、新年吉祥!


上海贺氏实业有限公司

2017年1月25日

859-161014143133.png


春节习俗介绍

  1、春节传统习俗:红包(压岁钱)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

  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2、春节传统习俗:拜 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

  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成为时尚。

  "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

  以图吉利讨口彩。

  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3、春节传统习俗:贴春联、门神

  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春节窗花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

  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

  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联意贴切、幽默。

  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 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

  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

  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

  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郁 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

  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于:径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夭条,罪该问斩。

  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

  径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

  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

  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脯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

  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

  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

  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

  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4、春节传统习俗:新年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春节鞭炮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

  "《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

  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

  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

  "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

  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

  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

  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

  "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

  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

  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

  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

  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

  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

  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

  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

  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

  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

  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

  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

  各地还有不少以物象征吉利的种种习俗,如《西湖游览志》记述:杭州一带置"热栗炭于中堂,谓之旺相;贴青龙于左壁,谓之行春;插芝麻梗于檐头,谓之节节高;签柏枝于柿饼,以大橘承之,谓之万事大吉。

  "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 "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

  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

  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

  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用户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

浏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