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生化恐怖威胁与技术防范
贺氏安全 / 2015-02-2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族矛盾、社会经济矛盾和意识形态冲突不断加剧。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明显改变。由于冷战的结束。包括《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在内的一系列国际军控条约的签署和生效,传统的正面作战使用核生化武器(又称CBRN,即化学、生物、放射性、核)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自美国“.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活动与世界主流社会形成了以不对称战争形式对抗的态势。其对抗越来越不择手段,使用核生化手段进行恐怖袭击有随时发生的可能性。
一、核生化恐怖活动的分布特点

    核生化恐怖是指恐怖组织或个人以非战斗人员为主要目标,通过直接投放放射性物质或施放生化等毒剂,或者破坏核化工业设施和有毒有害物质运载工具。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和公众生命。有预谋、有目的地引发严重的核生化危害,引起社会动荡和环境破坏的一种恐怖活动方式。

    典型案例有1995年3月20日奥姆真理教在日本东京地铁制造了沙林毒气恐怖事件;1995年4月19日日本横滨车站发生毒气事件;1995年8月俄罗斯车臣恐怖分子在沙利地区制造化学恐怖事件等。

    1995年11月俄罗斯车臣恐怖分子又在莫斯科伊斯马伊洛夫公园制造了核恐怖事件,恐怖分子把銫一137和一些爆炸物装入一个小瓶,投入垃圾桶,虽未引爆,但对民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影响,开创了使用“放射性武器”进行恐怖活动的先例。

    1999年底(2000年初,车臣恐怖分子在格罗兹尼频频制造引爆氯气和氮气储罐事件,导致大量氯气泄漏,储氨罐爆炸,周围居民遭受严重伤害,在该地区制造了恐慌和混乱。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制造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以及一系列炭疽袭击事件。在炭疽袭击事件中,先后有18人感染炭疽,其中5人死亡。

 

    核生化恐怖事件对社会民众和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且呈不断加剧的趋势。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资料,美国境内涉嫌使用生化武器的恐怖案件逐年增长。1995年不到10起,1996年增加到20多起,1997年超过40多起。据2006年7月美国国土安全部资助出版的《1950~2005年全球化核生化袭击事件》统计,在从1950到2005年的50年时间里,全球共发生423起核生化袭击事件,累计造成318人死亡。从图1可以看出,核生化恐怖事件数量和死亡人数不断增长;从地区分布上来看,北美、欧洲(原东欧和西欧)等地是核生化恐怖事件的热点地区,分别占核生化恐怖事件总量的31%、28%(东欧和西欧各占14%,见图2),表明这些地区民族矛盾、社会经济矛盾和意识形态冲突尤为尖锐和激烈。从事件类型上来看,化学恐怖事件发生次数最多,为239起,约占83%。是最主要的核生化恐怖活动形式 (图3)。核恐怖主要是放射性恐怖和脏弹事件(即散布放射装置),主要集中在北美、俄罗斯及原东欧地区。生物恐怖与核恐怖事件的发生数量大致相当,但生物恐怖的死亡人数明显高于放射性恐怖,大约是核恐怖死亡的4.3倍,说明生物恐怖的死亡率较高,但也不排除放射性物质致直接死亡人数较少但潜伏期较长的因素。

CNRB核生化恐怖袭击

CBRN核生化恐怖事件

CBRN

 

    二、核生化恐怖袭击的威胁程度

    美国佐治亚技术学院访问助理教授玛格丽特E•竞索尔(Margaret E.Kosal)博士利用“蒙特利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数据库”,分析研究杀伤性武器恐怖事件的发生规律。他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核生化恐怖事件中,化学恐怖袭击的发生概率最高,占总量的59%;核恐怖事件发生的概率最低,估计为4%。

    国内相关学者对比了核生化恐怖威胁程度,认为化学恐怖比核、生物恐怖更容易实施,

    从历史上的化学恐怖事件和现在的情况综合分析来看,化学恐怖对现实威胁更大。他们通过对技术要求、资金需求和安全性等因素进行分析后认为,相对于核、生物武器,化学武器的原料更容易获得,制造技术要求低,花费的资金也不太多,因而与核、生物恐怖相比,实施化学恐怖成功的可能性最大。事实证明,化学恐怖在核生化恐怖中的比例不断升高,1970—1979年间,化学恐怖事件仅占核生化恐怖事件的10%,1980—1989年间,所占比例上升到43%, 1990—1998年间,化学恐怖事件所占比例己上升至52%。得出相同结论的还有编著有《化学战与恐怖主义手册》的斯蒂文•赫尼格(Steven L Ho-enig ),他在《化学恐怖:下一个威胁》的文章中分析“9•11”事件之后,恐怖分子的下一次恐怖袭击是化学袭击而不是生物袭击,其原因是化学袭击制造的恐怖程度要大,化学毒剂发生作用的时间快,处置受害者的资源与能力有限,难以侦检和识别,施放较少数量的毒剂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各国应对核生化恐怖活动的措施

    由于核生化恐怖事件没有规律,往往是带有政治报复性的刑事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大,为此各国为了加强对各种恐怖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纷纷建立了各自的应急机制。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 “联邦应急方案”为美国现有应急体系模式,该模式包括以下环节:首先由各州和地方政府对灾害等紧急事件作出最初反应,如果紧急事件超出了

    地方政府处理范围,在地方申请下,由总统正式宣布该地属于受灾地区或出现紧急状态,“联邦应急方案”随之投入实施。“联邦应急方案”将应急工作细分为交通、通信、消防、大规模救护、卫生医疗服务、有害物质处理等12个职能,每个职能由特定机构领导,并指定若干辅助机构。目前美国公共危机应急体系的主要框架包括应急通讯指挥体系、消防与紧急救助体系和医疗应急救助体系。

    俄罗斯于1994年1月成立了俄联斯联邦民防、紧急情况与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简称紧急情况部),该部负贵制定国家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向国民宣传并教育国民如何处理紧急情况。1995年该部成立了下属的紧急情况保险公司,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向国民提供保险服务。1997年该部成立了下属的紧急情况监测和预测机构,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预测并采取预防措施。俄联邦还通过了《关于保护居民和领土免遭自然和人为灾害法》和《事故救援机构和救援人员地位法》等法律法规,构成了俄应急机制的重要保障。

    英国中央政府设有国民紧急事务委员会,由各部大臣和其他官员组成。2001年,内阁办公室之下还成立了国民紧急情况秘书处,进行危机政策的制定、风险评估、部门协调和人员培训等日常工作,对国民紧急事务委员会提供支持。英国在每个地区都设立了由“紧急规划长官”负贵的紧急规划机构,平时负责地区危机预警、制定工作计划、举行应急演练。灾难发生后,根据性质和情况需要,政府会指定一个中央部门作为“领导政府部门”,各紧急规划机构负责人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处理事务,并负责向相应的中央政府部门如卫生部、国防部寻求咨询或其他必要的支援。

    法国在宪法中规定了紧急状态制度,给政府的行政紧急权力划定明确的宪法界限。法国的《紧急状态法》规定部长会议宣布紧急状态。内政部长可命令关闭紧急状态区域的剧场、酒店和公共场所。在建立预防与准备体制的同时,法国国家决策机构和具体负责部门还拟定了详细的应急计划,用于指导在生化恐怖袭击发生时的具体行动。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健全了一套以内阁首相为危机管理最高指挥官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危机管理体系,负责全国危机管理。日本政府在首相官邸地下一层建立了全国 “危机管理中心”,指挥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危机。在日本许多政府部门都设有负责危机管理的处室。一旦发生紧急事态,一般都要根据内阁会议决议成立对策本部,如果是比较重大的问题或事态,还要由首相亲任本部长。坐镇指挥、调度处理。

    四、前景展望

    面对核生化恐怖事件逐年呈不断加剧的趋势,国外各国政府除了加强对各种突发恐怖事件的应急能力以及完善管理机制外,还对生化恐怖事件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

    美国在国土安全战略报告中针对核生化恐怖事件制订了比较详尽的方针和措施。国防部等4个部门在有关生化恐怖应对方面,2007年投入了56亿美元,在投入最高时的2005年,达到95亿美元,其中美国国防部经费中每年的研究经费约为6亿美元。美国总统2009年的预算草案中,关于生化品和放射性物质的总预算达到112亿美元。在美国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公布的2009年科技研发预算中,有20亿美元投入到了应对生化品和放射性物质威胁中。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2007年投入反恐研究经费为3.89亿美元,2008年为3.68亿美元。2009年预算则为3.79亿美元。其中,专项应对生物恐怖事件的研究经费,2009年虽比前几年有较大幅度减少,但也达到1500万美元。

    英国提出由内政部领导核生化恐怖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建立了协调机制、流程及具体的负责部门。2003年,英国用于生物反恐相关对策的费用达到26亿英镑。

    日本2008年10月修订的《国民保护法》中,专门列出了核生化恐怖袭击的对应条款。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09年概算要求中,应对恐怖袭击对策投入的费用为12.83亿日元。

    在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很多科研机构也获得了政府的资助,如希腊科技总局资助雅典经济与商业大学进行危险材料运输的决策支持管理系统的开发;欧盟委员会“第六个科技发展框架计划”下的“玛丽居里“行动和荷兰经济事务部的复杂决策支持交互协作信息系统项目。支持荷兰提耳堡大学和美国新泽西工业大学进行应急环境下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发达国家还利用高科技将模拟仿真等应用于核生化防护训练,陆续推出一些新的防化训练装备,而且也十分注重发展核生化监控系统信息一体化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案(C4ISR)系统,把全球信息感知和全球指挥控制作为联合作战的重要能力之一。从高技术战争和发达国家的武器装备发展计划大体上可以看出,2020年前后反核生化恐怖袭击的各种装备将进入信息化时代,逐步实现体系化、数字化、网络化和精确化的发展趋势。

CBRN监测

    侦、防、消、管一体化是核生化监控系统信息化发展的明显趋势,组织和实施核生化战争和袭击的综合防御,融合了核生化集体防护,个人(体)防护和计算机测控等先进技术。

    1、“侦”指气体、液体、气溶胶、粉尘等形式的核生化毒剂和有害物质的临场(点源)检测、短程(开放通道〕侦检和远程侦察(定向遥测)。由一系列智能核生化检测(探测)器等实现。

    2、“防”是指滤除密闭区外空气中的核生化毒剂沾染物和有害物质(烟雾、油雾、硝烟、导弹尾气等),把洁净空气吸入到防护密闭区的滤毒通风以及采取水幕拦截等措施的防护,由滤毒通风装置、超压密闭舱室系统、水幕系统和个人防化服等实现。

    3、“消”是指对装备以及人体表面的核生化毒剂和有害物质污染物的洗消和消除,由洗消站、移动式洗消装置、便携式洗消器、个人洗消通道等实现。

    4、“管”是指对核生化毒剂及有害物质的预警、袭击危害和二次污染危害的评估,对侦防消设备的指挥控制和工况监督,并做出核生化管制信息报告,由计算机测控网络、核生化管制系统软件、网络实时数据库等实现。

    未来的核生化监控系统正朝着信息多元化发展,监控范围已经从临场、近场发展到短程、远程;设备多元化表现在个人检测设备和集体监控设备,便携式设备和固定式设备相结合;传感器制作工艺日趋低成本化,利于大规模生产;传感器智能化、接口标准化,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核生化监控网络;核生化数据报告增加气象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内容;配合核生化防护装备,构建核生化集体防护系统。

    文/郑健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


 

用户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

浏览历史